捷克 庫納霍拉(Kutná Hora) 美麗驚悚交織的小鎮

東歐之旅

庫特納霍拉

2015.07.25




城市小檔案

庫特納霍拉(Kutná Hora,或翻成庫納霍拉)是中波希米亞州的城市,在布拉格以東70公里,距易北河10公里,位於Vichlice河畔的高地上。

這座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人口相當稀少,完全看不出以前是個貿易大城,其實這是有歷史緣故的。

西元1142年西多會教士最早在城內建立一座修道院,Kuttenberg(庫滕貝格)本意為『僧袍山』,傳說一位修士在葡萄坡上發現銀礦石,脫下自己的僧袍當作記號,該城由此得名。

12世紀,大約在1260年起日爾曼人礦工在此定居創建。該城蘊藏銀礦,金屬鍛造業發達,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二世在1300年賦予該城鑄幣權,直到1547年,著名的德意志錢幣(der Prager Groschen)一直在此鑄造,該城曾是波希米亞第二大城,僅次於布拉格,但在1424年胡斯戰爭期間,進而造成種族殺害,該城大部分日爾曼人被屠殺,16世紀隨著銀礦資源逐漸枯竭,在七年戰爭之後,於1727年,該城的鑄幣權被收回,城市也開始衰敗。

庫納霍拉在1995年,庫特納霍拉舊城區、聖巴巴拉教堂和塞德萊茨的聖母大教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必看的景點。

抵達庫特納霍拉


好不容易解決租車問題後,我們出發前往庫納霍拉。大概一個多小時後,我們便抵達庫納霍拉,沿路發現許多車都停在公路旁的公用停車場。看了一下地圖,發現市中心內道路狹窄,在擔心車子開進去會找不到停車位,以及看在停車場是不收費用的份上,便決定將車子停在公用停車場,步行進入市區廣場。途中發現許多建築很有歷史的古典美,但人氣卻很少,許多商店都沒有開,直到走進到帕拉斯凱廣場時才開始有人氣。

帕拉斯凱廣場


帕拉斯凱廣場(Palackého náměstí)幾乎就是庫特納霍拉的市中心,雖然廣場周邊僅有幾家餐廳和小型飯店,與傳統印象中的熱鬧市中心有些差距,但是它位於各個景點的中心,去哪都相當方便。


我們坐在廣場的長椅上,一邊吃著麵包,一邊靜靜地感受這座靜謐小鎮的氛圍,相當舒適、輕鬆。

聖詹姆斯教堂


休息了一陣子後,我們便從廣場走到聖詹姆斯教堂,詹姆斯教堂最著名的便是其高達86公尺的高塔,其醒目的外觀儼然成為庫特納霍拉最醒目的地標。

沒想到我走到其身旁才發現正在整修中,沒辦法進去參觀,有點可惜,只能在外頭拍下它的容顏,便繼續往前走到義大利宮。

義大利宮


在捷克,怎麼會有一座宮廷是for italien? 原來是因為早期礦業興盛,當時有許多義大利工匠來到庫納霍拉的皇家籌幣廠工作,才因此得名。















義大利宮之後更擴建了禮拜堂等設施,甚至短暫成為皇室寢宮,規模不小。


我們在參觀的同時,還有當地民眾在此結婚,整個宮內洋溢著幸福的氣氛,相當浪漫。

科柏斯禮拜堂


前往聖巴巴拉教堂的沿途的風光相當的令人驚豔,不但可以看到街道上古色古香的屋舍、餐廳,還可以同時望著教堂設計的精雕細琢和宏偉,搭配居高臨下的視野,望著山谷下緩行的火車、葡萄園等田野景色,真的非常的美麗動人。



其中,科柏斯禮拜堂是觀賞田園風光最好的取景地點,雖然它之前是納骨塔,有點讓人心慌慌!

聖芭芭拉教堂

聖芭芭拉小檔案


聖芭芭拉大教堂(Chrám svaté Barbory)是晚期哥德式建築的代表,宛如璀璨明珠照亮整個特納霍拉。

聖巴巴拉教堂的建築師,與布拉格市的聖維塔大教堂(St. Vitus's)查理大橋的建築師彼得.巴勒(Peter Parler)是同一位,由彼得.巴勒和揚.巴勒(Johann Parler)父子共同設計,他們原來設計為三中殿,但後來改為更宏偉的五中殿式建築,從1388年開始興建,1420年爆發了「胡斯戰爭」,建造被迫中止,直到1842年重新由布拉格火藥門的建築師阿迪馬斯.雷賽克(Matěj Rejsek)和布拉格城堡佛拉迪斯拉夫大廳的建築師貝奈迪克特.雷特(Benedikt Rejt)合作繼續興建。


這座教堂始建於1388年,蓋了超過500年,直到1905年才完成。原本設計是要建造規模更大的教堂,但因城內的財源銀礦日愈下降,財力不足以支撐大教堂的興建費用,所以才縮小規模,但這座大教堂總長七十米,總寬四十米,大中殿高聳的拱形結構,高達三十米,長七十米,寬四十米,上方有管風琴建築。



當我們見到它時,覺得相當的宏偉,特別對其藝術設計讚賞不已,他有唱經樓,由雙側有27座哥德式的飛扶壁支撐,相當壯觀,內部是有名的花窗彩繪玻璃、祭台、講道壇和唱經樓隔間,非常華麗,看得出當年該城市的富有,另外中世紀壁畫描繪了那時礦工採礦的辛苦生活和宗教主題。


教堂外瞭望台旁邊與教堂垂直的Barborska街,右邊有許多雕像,每尊都非常莊嚴,左邊則是耶穌會信徒學院(Jezuitská kolej)的建築,無論從哪個角度取景,都可拍出美美的景色。

人骨教堂

人骨教堂小檔案


人骨教堂建於13世紀,是由Sedlec地區的修道院院長亨利開始建立,14世紀的黑死病和15世紀的戰爭,在這塊3500平方米的教堂土地上,出現了3萬多個墳墓。為解決容納不下的問題,15世紀時一位半盲的僧侶開始整理這些骨骸,16世紀時其他教士接力把骸骨搬進教堂,堆成金字塔狀,但骸骨實在太多,於是便有教士乾脆以骨頭充當裝飾材料,也才誕生了人骨教堂,成就人類的文化奇蹟,這座教堂可說是疾病、戰爭和人性慈悲的歷史結晶體。




















塞德萊茨藏骨堂 (Kostnice v Sedlci),就是令人敬畏的人骨教堂,同屬於世界文化遺產「聖巴巴拉大教堂及塞德萊茨聖母大教堂」的一部分,建於14世紀,屬於哥德式建築,但比起其他歌德式教堂,其造型算是普通的。入內參觀必須買票,附有中文文字導覽說明。

 







一進門就會看到用120多塊人骨做成的蠟臺,開始驚奇之旅,教堂內部盡是人骨和頭骨,大約使用1萬具屍骨,4萬副經過消毒和篩選的骨頭。如果單獨一個人進去,會令人毛骨悚然,建議結伴而行,但教堂內觀光客很多,可以拍照,看到那麼多人,感覺好像在朝聖,自然就不覺得恐怖了。

 


教堂的牆壁、天花板、神壇、十字架、王冠、垂帶等都是人骨堆砌而成,天花板上鋪的是四肢骨,神壇的圖案是使用肋骨鑲嵌,其他地方則有頭骨和軀骨等來裝飾,而這麼多的骨骸均是成年男人的。


走下階梯,會看見一盞全用人骨組裝的豪華吊燈,站在此燈下取景,剛好可以照到後方四座骷髏尖塔組成的巴洛克祭壇,也可以看到祭壇大燈上方屋頂好多串頭骨正俯視著大家的,好似告訴大家生命無常、珍惜生命、活在當下,這裡保證是探索你膽量,和你是否有靈性最好的地方。

天主教視死亡為神聖的事,死後能葬在教堂,將屍身獻給上帝,象徵無上的光榮與讚美,難怪歐洲各國教堂內外都是墳墓,這是天主教對死亡的信念,所以東方人看到人骨教堂的表現,對天主教人士來說可能覺得大驚小怪了。

人多參觀起來確實比較不害怕,但是我一進去就覺得呼吸困難,頭昏眼花!或許是心理壓力吧!也有可能是靈異體質在作祟!無論如何,參觀人骨教堂千萬不能像行腳節目主持人那樣嘻嘻哈哈,還是莊嚴一點比較妥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匈牙利 布達佩斯(Budapest) 中央市場+布達城堡+蓋特勒丘陵 鐵打的雙腳旅行

荷蘭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市中心 12小時快閃計畫2

捷克 庫倫洛夫(Český Krumlov) 泛舟趣